内容垂直度的算法逻辑:为什么你发了100篇文章,却依旧没有流量?

10次阅读
没有评论

作者:技术老金

引子:那个“百篇换十元”的残酷现实

做自媒体,谁不焦虑流量?

看着别人一篇“AI热点”10万+,一篇“行业黑话”刷爆朋友圈,再看看自己辛苦写的深度长文,阅读量只有三位数,说不眼红,那是假的。

于是,一种危险的念头开始像野草一样疯长:“我是不是也该追追热点?只要我发得够多、够快,总能火吧?”

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,很多创作者掉进了一个致命的陷阱。他们天真地以为,发100篇文章,就算一篇只挣1块钱,也能有100块的收入。

但现实是,当你真的这么做了,你发了100篇互不相关的“口水文”之后,别说100块,你可能连10块钱都挣不到。不仅如此,你还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账号,变成了一个没人愿意关注的“垃圾堆”。

为什么会这样?今天,我们不只打比方,我们来聊点硬核的,深入平台的“算法后台”,看看它是如何一步步“杀死”一个不垂直的账号的。

内容垂直度的算法逻辑:为什么你发了100篇文章,却依旧没有流量?

第一层:从用户视角,看“五星级饭店里卖烤串”的荒谬

我们先从一个大家都能听懂的比喻开始。

我们每一个用心做内容的创作者,其实都是在努力打造一家“五星级饭店”。你的“人设”,就是饭店的定位;你的“内容”,就是饭店的菜品;你的“粉丝”,就是你的核心食客。

直到有一天,你看着隔壁街角的烤串摊生意火爆,你心动了,决定在你的五星级饭店里,也加个烤串摊。

结果是什么?

  1. 想吃烤串的人,不会进来。 因为你的“五星级”门头,把追求性价比的流量,挡在了门外。
  2. 想吃大餐的人,被恶心走了。 因为你的骚操作,把最信任你、价值最高的核心用户,给彻底得罪了。

最终,你两头不讨好,亲手砸了自己的金字招牌。这是从品牌和用户体验层面,我们能直观看到的恶果。但这个恶果,是如何在代码和数据层面发生的呢?

第二层:深入算法后台,看平台如何“杀死”你

请记住,所有内容平台的推荐算法,本质上都是一个冷酷无情、只认数据的产品经理。它的唯一KPI,就是尽可能地延长用户的使用时长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它只做一件事:为“对的内容”,找到“对的人”

它是怎么做的呢?主要分三步:

第一步:给你打上“内容标签”

当你持续地产出内容,算法会像一个图书管理员,给你和你的内容打上一系列标签。

  • 如果你足够垂直: 你连续发了10篇关于“后端架构”的文章。算法会非常自信地给你打上几个清晰、高权重的标签:[后端架构][微服务][高并发][技术深度]。你的“人设”在算法眼里,清晰得像一张高清照片。
  • 如果你东拼西凑: 你今天发“后端架构”,明天发“给女友挑礼物”,后天发“周末去哪玩”。算法就懵了,它只能给你打上一堆模糊、低权重的标签:[技术][情感][生活][旅游]… 你的“人设”在算法眼里,模糊得像一张马赛克。

第二步:为你匹配“用户画像”

与此同时,算法也在给所有用户建立“画像”。喜欢看技术文章的用户,会被打上[开发者][架构师]的标签。喜欢看情感故事的用户,会被打上[年轻女性][情感需求]的标签。

第三步:启动“流量测试”与“恶性循环”

这是最关键的一步。当你发布一篇新文章时,算法会先给你一小部分“测试流量”,比如1000个展现,然后观察这1000个用户的反应(点击率、完读率、点赞、评论等)。

现在,我们来看看垂直账号和非垂直账号的命运,是如何在这里走向两极的:

  • 垂直账号的“正向循环”:
    1. 你发布了一篇新的《微服务熔断降级深度解析》。
    2. 算法看到你的标签是[后端架构],于是它从用户库里,精准地找了1000个被打上[开发者]标签的用户,把文章推送给他们。
    3. 结果可想而知,这1000个用户里,有很高的比例会点开看,并且能看很久。初始数据非常漂亮。
    4. 算法一看:“嗯,这是篇好内容!”于是,它立刻把文章推送给1万、10万、甚至100万有相似用户画像的人。你的文章爆了。
  • 非垂直账号的“恶性循环”:
    1. 你同样发布了一篇《微服务熔断降级深度解析》。
    2. 算法看到你那堆[技术][情感][生活]的模糊标签,它不知道该把文章推给谁。于是,它只能“瞎猜”,把文章推给了400个开发者、300个想看情感故事的女孩、和300个想周末出去玩的大学生。
    3. 结果呢?那600个非目标用户,看到标题的瞬间就划走了,你的点击率瞬间崩盘。就算那400个开发者里有人点进来了,但因为总体数据太差,初始数据要多难看有多难看
    4. 算法一看:“呸,垃圾内容!”于是,它立刻停止了推荐。你的文章,死了。这,就是你发了100篇文章,却连10块钱都挣不到的根本原因。

你以为是你内容不行,其实,是你亲手“污染”了你的粉丝画像,让算法一次又一次地把你的“法式大餐”,错端给了想吃烤串的人。

结语:你的垂直度,就是你在算法世界的“专家权重”

现在我们再回来看,就会豁然开朗。

所谓的“内容垂直度”,在算法眼里,不仅仅是一个“标签”,它更像是一个动态计算的“专家权重”“信誉分”。

你越垂直,算法就越认为你在某个领域是专家,你的“专家权重”就越高。

这个权重有什么用?它直接决定了算法对你的“信任度”。一个高权重的账号,在发布新内容时,算法会更愿意给它初始流量,更倾向于把它推荐给高质量的用户,因为它相信你的内容能“留住”这些用户。反之,一个权重低的“杂货铺”账号,在算法眼里就是一个高风险的“不稳定因素”。

内容垂直度的算法逻辑:为什么你发了100篇文章,却依旧没有流量?

所以,老金我给所有创作者,也包括我自己的忠告就是:

挖一口深井,而不是一百个浅坑。

这不仅仅是一句鸡汤,这是在算法世界里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则。不要再被那些虚无缥缈的“流量焦虑”所绑架了。请记住,你开的是一家五星级饭店,你的使命,是为你最核心的客人,提供全世界最好的那道菜。当你把菜做好了,那个冷酷无情的“算法产品经理”,自然会成为你最得力的“营销总监”。

至于街边的烤串,它再香,也与你无关。

正文完
 0
技术老金
版权声明:本站原创文章,由 技术老金 于2025-08-02发表,共计2290字。
转载说明: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-4.0协议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评论(没有评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