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嗨,大家好,我是技术老金。
最近的技术圈,弥漫着一种“AI功能狂热”。似乎任何产品,如果不加上点“大模型赋能”的标签,就好像落后了一个时代。
在之前的几篇文章里,我们聊了很多关于个体开发者如何应对的话题:从AI如何重塑我们的开发流程,到老程序员的经验和“代码品味”为何变得更加重要,再到我们该如何与AI这个“虚拟实习生”高效协作。可以说,我们基本解决了个人层面“如何用AI”的问题。
AI代码生成:是解放生产力的“银弹”,还是架构师的“新噩梦”?
你的AI“实习生”为何总是带不动?我们犯了3个“管理”上的致命错误
但一个新的、更棘手的问题,已经摆在了所有架构师的面前:当AI给了我们几乎无限的可能性时,我们到底该做什么?
我最近和好几个一线团队的技术负责人聊天,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:团队开始陷入一种“AI功能的狂-热”之中。很多团队把一个原本清晰的系统,硬生生堆砌成了一个功能冗余、成本飙升、难以维护的“缝合怪”。
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:当AI给了我们几乎无限的“可能性”时,我们架构师的核心职责,到底是什么?
今天,老金想聊聊我的看法:在AI时代,架构师最重要的职责,不是“做什么”,而是“不做什么”。我们的核心价值,正在从“加法”转向“减法”。
一、警惕AI时代的“自助餐陷阱”
AI技术,就像一场极其丰盛的自助餐,各种“山珍海味”(GPT-4, Claude 3, Sora, …)琳琅满目,每一样看起来都很好吃,都想尝一尝。但如果你毫无节制地把它们都装进盘子,最终只会导致消化不良。
在架构设计中,盲目地做“加法”,会让我们掉进至少三个陷阱:
1. 成本陷阱:你以为的“免费午餐”,背后都是昂贵的账单
最顶级的LLM调用,成本是极其高昂的。很多团队在项目初期,为了快速验证一个“酷炫”的demo,直接调用最强的模型。功能上线时看起来很美,但当用户量一上来,看到后台的API账单时,脸都绿了。
这就好比,你为了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通勤问题,选择天天打专车。虽然体验好,但成本完全不可持续。一个理性的架构师,会先评估一下,我这个问题,是不是用“公交车”(传统的算法)或者“共享单车”(小模型、规则引擎)就能解决?而不是无脑地把所有问题都抛给最昂贵的“专车”。
2. 复杂性陷阱:每多一个AI模块,系统就多一个“薛定谔的猫”
传统的软件模块,输入是确定的,输出也是确定的。但LLM不一样,它的输出具有“不确定性”。它可能会有“幻觉”,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;它的响应延迟,可能忽高忽低。
你每在系统里增加一个AI节点,就等于增加了一个“黑盒”。当系统里这样的“黑盒”越来越多时,整个系统的行为就变得难以预测。出了问题,你甚至都不知道是哪个环节的“幻觉”导致的。运维和调试的难度,呈指数级上升。
3. 价值陷阱:你做的功能,到底是“刚需”还是“鸡肋”?
这是最致命的陷阱。很多团队做的所谓“AI功能”,脱离了业务的核心价值,纯粹是为了“AI而AI”。比如,为一个内部的文档编辑器,增加一个“用莎士比亚的风格润色”的功能。这听起来很有趣,但它真的为用户创造了不可或缺的价值吗?还是只是一个能让产品经理在发布会上吹嘘两分钟的“痒点功能”?
“脱离业务谈架构都是耍流氓”,这句话在AI时代,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。
二、架构师的“减法”心法:如何保持清醒?
既然盲目做“加法”如此危险,那我们作为架构师,该如何修炼“减法”的内功?老金认为,要从三个层面入手。
1. 减掉“可能性”的噪音,回归问题本质
AI给了我们100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,但架构师的职责,是找到那个唯一值得被解决的问题。
在立项之初,我们就要反复追问自己和团队:
- 我们要解决的,究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、高价值的业务痛点,还是一个我们臆想出来的“伪需求”?
- 引入AI,是能带来10倍的效率提升,还是仅仅提升了10%?如果只是10%,那这个投入产出比是否值得?
学会对那些酷炫但非核心的“可能性”说“不”,是架构师走向成熟的第一步。
2. 减掉“技术”的傲慢,选择合适的“武器”
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“技术迷恋”,觉得最新的、最复杂的,才是最好的。但一个资深架构师的标志,恰恰是懂得“杀鸡焉用牛刀”。
- 需要从文本中提取固定格式的信息?一个正则表达式,可能比LLM快100倍,还便宜1000倍。
- 需要做一个简单的意图分类?一个传统的、经过良好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,可能比通用大模型更准确、更可靠。
架构师的工具箱里,不能只有LLM这把“锤子”。我们的价值,在于拥有一个丰富的“武器库”,并能根据战场环境,选择最合适的那一件。
3. 减掉“黑盒”的恐惧,设计可控的系统
对于那些我们评估后,确实必须引入的AI模块,我们也不能任由其成为一个完全失控的“黑盒”。架构师必须通过设计,来为它套上“缰绳”。
- 隔离: 将AI模块封装在独立的微服务里,与其他核心业务逻辑解耦。即便它出了问题,也不会“污染”整个系统。
- 监控: 对AI模块的输入、输出、成本、延迟建立起完善的监控和告警体系。
- 熔断与降级: 当AI服务出现故障或响应超时,系统能自动熔断,并降级到一个基础的、可靠的(甚至可以是人工的)处理逻辑上,保证核心业务不受影响。
- 人工介入环路: 对于高风险的决策,必须设计一个“人工审核”的环节,让AI的建议,成为人类专家的“副驾驶”,而不是“自动驾驶”。
老金总结
在软件开发的早期,架构师的价值,体现在用“加法”构建起复杂的系统。但在AI时代,当技术本身变得空前强大和唾手可得时,架构师的核心价值,正在悄然转变。
我们的角色,正从一个“技术方案的实现者”,转变为一个“商业与技术风险的评估者”,一个“系统复杂度的控制者”。
AI给了我们一片洋洋大海,但我们的船,装不下所有的鱼。学会“减法”,懂得取舍,知道自己该驶向何方,不该驶向何方,这,或许才是未来架构师,最稀缺,也最宝贵的价值所在。